“姚市河白沙国控断面水质年均值达地表水三类,已连续两年达标。”8月15日,资阳市生态环境局携手重庆市潼南区生态环境局、资阳市公安局、安岳县生态环境局等多个部门,在安岳县姚市镇联合举办了2024年“全国生态日”宣传暨“河小青”巡河护河环保志愿服务活动。记者获悉,经过多方协作、全域联动,姚市河的水环境质量得到了稳步提升,水体生态功能得到了有效恢复,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强。
摸清“家底” 整合统筹
姚市河发源于安岳县,途经姚市镇、云峰乡,进入重庆市潼南区崇龛镇,最后流入琼江。姚市河是姚市镇的主要河流,保护水环境对当地的农业生产和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姚市河的治理和保护成为了当地政府关注的焦点,涉及到的方面包括但不限于防洪治理、水质保护和河流生态系统恢复等。
“我们核心任务就是保障姚市河达到国家三类水质标准,并重点关注中上游区域污水治理和农业面源污染管控。”姚市镇政府相关负责人秦小林介绍道,他们一方面在污染防治、生态修复上下功夫,加大了对污水处理、雨污分流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实施了7.7千米生态沟渠拦截面源污染、65亩生态缓冲带绿化河岸、30亩生态湿地恢复等生态修复工程。另一方面,鼓励发展生态绿色农业,推广科学施肥、有机种植、生态养殖等绿色农业模式,取缔临河50米范围内水产养殖,对规模水产养殖指导建设尾水处理设施,杜绝尾水直排入河。“为了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镇上还建立了公众监督机制,鼓励群众参与水环境治理的监督工作。”秦小林说。
活动中,大家还走进姚市镇污水处理厂,近距离了解污水处理的全过程。“目前,厂里日平均处理水量600吨,平均出水水质均稳定达标排放。”姚市镇污水处理厂厂长康靖介绍道,厂区内采用“高效澄清池+深床反硝化滤池+紫外线消毒”工艺,使出水排放标准由一级A标准提高到四川省岷江、沱江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在污水处理厂外,一片小型尾水湿地吸引了众人目光。只见这片湿地上,黄花尾渊、芦苇等水生植物随风摇曳,水流在阳光的照射下隐约泛着光。“湿地采用生态调节缓冲池、生态滤坝、垄形湿地和植物饱和缓冲带相结合的工艺,搭配10余种水生植物,填充改性镧铁生物碳、火石等多种填料,通过植物净化与微生物分解,进一步净化水质。”康靖介绍道,自2023年3月建成以来,这个5410平方米的湿地以每日400至1200立方米的运营负荷,有效助力当地实现地表水三类标准的目标。
一泓清水两地守护
“治河不分家”
河流治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没有上下协作、水岸同治,河流面貌就难以真正实现改观。姚市镇深谙此道,近年来,乘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东风,以河长制为依托,与遂宁市、重庆市等地携手,跨越行政区划的界限,共同打造跨界河流的联防联控联治机制,共塑跨界河流的“绿色管家”,全面促进水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
活动当天,安岳县云峰乡与重庆市潼南区崇龛镇等相关人员还前往崇龛镇白沙村姚市河出境断面处,共同开展跨界巡河,这已是双方今年第7次“联手”。
过去,由于川渝跨界河流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责任不清晰、管护目标不一致、治理缺失等问题,跨界河流治理效果不尽如人意,水质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
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首次提出后,川渝在全国首创成立了川渝河长制联合推进办公室,为跨界河流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如今,云峰乡与崇龛镇的联合巡河已成为常态,实现了跨界河流的联防联治、共治共管。
“这个治水‘朋友圈’建起来以后,不仅水环境质量得到了大幅改善提升,两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也在不断增强。”安岳县云峰乡人民政府环保办主任邓宏说道。
“我们正实现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共同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共治跨区域环境污染,加密联防联治措施。”秦小林表示,姚市镇还将持续加快推进在建项目,积极争取新建项目,动员多方力量共同参与水环境治理。同时,进一步深化与毗邻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加密联防联治,共同建设和维护健康水生态系统,为川渝两地的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联合治水“朋友圈”的壮大,是我市践行生态作屏惠民生的一帧缩影。
近年来,资阳树牢上游意识、强化上游担当、扛牢上游责任,以水质达标攻坚为抓手,坚持系统谋划、精准施策,统筹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显著,白沙等3个川渝跨界断面连续两年水质达优良。
下一步,资阳将与重庆毗邻地区携手并进,在基层河湖管护、日常环境监管、流域联防联控等方面共同发力,全力打造跨省河流共管共治示范样板,为加快构建人水和谐、秀美安澜的巴山蜀水新画卷,切实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贡献力量。(全媒体记者 阳洋 黄博)